近日,铅厂镇石底河村米墅景区迎来了一批来自外地的百余位团建游客,大家与萌宠亲密互动、巧手绘制非遗漆扇、穿梭于红果满枝的杨梅林体验采摘乐趣……石底河村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与精心打造的特色文旅项目,正吸引着四方游客纷至沓来。这座生态宜居的美丽村庄,日益成为赣南乡村旅游的闪亮名片和乡村振兴的活力引擎。
石底河村原为“矿山村”,曾因聚集200余个小煤窑及石灰、水泥企业而繁华。随着资源枯竭与环保政策收紧,矿山企业陆续关停,村级发展陷入困境。
近年来,该村以“两山”理念为指引,与浙江安吉余村创新搭建“党建联建”平台,探索实践生态振兴路径。通过借鉴“余村经验”,该村矿山复绿,产业绿色转型,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的转变,走出了一条资源型村庄可持续发展新路。
石底河村与余村在“组织共建、发展共谋、治理共商”的党建联建机制下,打造两村融合发展体系。支部联合成立“规划协调”“产业联创”“生态共治”3个工作小组,以互派骨干驻点指导、挂职学习等形式双向培育治理人才,协同推进矿山复绿、农旅融合、民宿联营等重点工程。依托“云共享”平台召开线上联席会,破解跨界治理、客源分流等难题,促进“余村经验”与“石底河实践”深度融合,构建“问题共解、资源共用、成果共享”常态化协作机制。
“十年前这里还是满目疮痍的矿山,如今成了大湾区游客的度假胜地。”石底河村党总支书记邓舜芳介绍。作为崇义首个跨省党建联建示范村,该村通过“三向发力”实现绿色蝶变:向浙江余村借智,向湾区借势,向生态借力。
在“两山理念”指引下,石底河依托“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党建品牌,由党员带头实施矿山复绿工程,修复裸露山体200余亩,种植生态林860亩,重塑了生态基底。与深圳前海梧桐文旅达成战略合作,投资1.5亿元建成米墅拾野山舍温泉度假村,年均接待湾区游客超2万人次,实现“融湾”突破。推进产业转型,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共享菜园、森林营地等18个配套项目,培育脐橙、太秋甜柿、黄金奈李等千亩特色果产基地,打造“民宿+”农旅综合体,建成7类特色民宿、20种特色业态,带动村集体年收入突破百万元。“村里闲置农房成了民宿,撂荒地变成采摘园,连老矿工都转型当起生态护林员。”邓舜芳表示。通过党建联建机制,两村正深化人才共育、产业共兴,共谋共建生态康养旅游带,变“卖资源”为“卖风景”,打造跨省乡村振兴协作样板。
石底河村深学余村“企业化经营村庄”理念,通过成立村共富公司,盘活村内闲置资源,将闲置民房改造成网红民宿、闲置宅基地打造“森林米咖”,以“共富公司+农户+运营主体”模式让农户获租金、服务收入及利润分红。据了解,“三类人员”户邓师傅老宅改造后年增收
15%,成为“资源变资产”样本。
“余村帮卖‘山货’,两村通过共富公社深化资源共享,让村富、企富、民富的共富道路在跨省联动中越走越实”石底河“紫金珠”刺葡萄基地负责人王连生介绍。余村助石底河将崇义高山米、刺葡萄、食用菌等农特产品接入余村“共富集市”,春节前“村跑”活动带动农特产品销售额破50万元。旅游业态联动中,双方联合打造“红绿研学”线路,串联余村“两山”基地与石底河乡村振兴示范区,推出生态研学主题课程、趣味团建等农旅业态,推动石底河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10万元(同比增长1.8倍),周边村民人均增收25%,石底河“生态富民”故事正愈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