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部门信息公开目录 > 县果茶发展服务中心 > 工作动态 > 政务动态

柑橘黄龙病识别与防控

访问量:

柑橘黄龙病是世界上柑橘生产上毁灭性病害,柑橘黄龙病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这种病菌可在柑橘、长春花、菟丝子等植物传播。柑橘是通过接穗,苗木及柑橘木虱虫媒进行传播。

一、发病规律

柑橘黄龙病的传播流行同传染源的多少,带病木虱密度,木虱传毒能力,品种抗性,柑橘树龄以及栽培措施有密切关系。在黄龙病树多,木虱密度大的情况下,木虱传毒能力越强,黄龙病的发生流行也越严重;一般柑、橘类更易感病,甜橙次之,柚较抗病或耐病,金柑、枳更抗病。

栽培管理措施对黄龙病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栽培管理措施得当,木虱防治及时,黄龙病的发生为害相对较轻。由于幼树抽梢次数多,木虱喜食嫩梢,如防治不当传播病害的机率加大;因此一般幼龄树比老龄树发病严重,在田间往往会出现“先种后死、后种先死”的局面。

二、症状识别

柑橘黄龙病全年均可表现症状,在田间以夏梢、秋梢发病最多,春梢次之。特别是柑橘成熟期更易表现不同的特征。刚开始发病时,植株新抽出的枝梢叶片在接近老熟时停止转绿,在树冠顶部形成明显的“黄梢"。

受害的叶片主要表现3种类型症状

1.斑驳型

斑驳型是黄龙病最典型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从基部和侧脉附近开始,逐渐褪绿成黄色或浅黄色,并继续向上部和中间扩展形成不规则黄斑,整张叶片呈现不均匀的黄绿相间的不对称斑块。

2.均匀型

均匀型黄化一般多出现在初发病的夏、秋梢上,抽出新梢后新叶在转绿的过程中停止转绿,表现均匀黄化,感病后期病叶容易脱落。

3.缺素型

缺素型是病枝上抽出的新叶一般表现为小而尖,叶脉及叶脉附近青绿,脉间组织黄化或褪绿,呈现花叶症状,与缺锌或缺锰状相似,称为花叶或缺素型症状。

4.黄龙果

黄龙病发病初期花早而多,但大多数花细小,畸形,花辩多而短小肥厚,柱头突出于花辩之外,颜色较黄,且容易脱落,常形成无叶花穗。发病初期果实一般不表现典型症状,当病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果形变小,变型,坐果率低,果皮粗厚,无光泽,果皮与果肉紧贴不易剥离,果轴变歪,果汁少,食味带酸,淡,苦口,种子败育。将果柄小心摘除后果蒂有橘红色的环印,而正常的果蒂是浅绿色。

柑桔类在成熟期常表现为蒂部深红色,底部呈青色,俗称“红鼻子果”。橙、柚类则表现为身长或呈畸形,果皮坚硬,粗糙,保持绿色,有的皮软,俗称“青果”。

三、防控方法

我国在柑橘黄龙病防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许多研究卓有成效,但目前仍未发现柑橘黄龙病抗病品种和有效的治疗药剂;因此柑橘黄龙病的防治必须采取综合防控的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严格实施植物检疫,加强植物检疫措施是保护无病区和病区种植的主要行政手段。

2.种植无毒苗木一是加强柑橘苗木监管制止大田露天苗木生产行为,同时,教育果农不要私自从外地购买苗木,确保苗木供应安全。二是加强柑橘苗木联合执法不定期对县城苗木市场及乡(镇)农贸市场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和销毁非法交易柑橘苗木防止和杜绝假、病、劣质苗进入市场和进园定植。

3.彻底清除病株,防止病源扩散,发现黄龙病株及时彻底挖除是防止黄龙病发生和流行的关键措施。挖除病株和控制夏梢是为了消除接种源,也是防除木虱的措施之一,因为柑橘木虱在嫩梢上繁殖,而病树落叶多经常萌发新梢,夏梢抽发时间长,是柑橘木虱的重要繁殖场所。

4.坚决防除传播媒介一柑橘木虱,实行联防联控是预防病害流行的主要环节,各地生产单位的经验说明,凡是柑橘木虱防除比较彻底的果园,黄龙病的发生显著较轻。加强技术指导,在冬季、早春以及夏梢、秋梢、晚秋梢萌发期“五个关键期”,统一技术、统一时间、统一药剂防杀柑橘木虱,既减少打药次数,又精准打药,提高防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