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健康崇义专栏

涓涓血液 冲破疫情阻隔 | 关注世界献血者日

来源:县卫健委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2-06-14 11:24:03

两年多来,疫情起伏冲击着血液采供,幸而许多爱心人士伸出手臂,让涓涓血液汇成了爱与希望的洪流。


图片


图片

健康报
,赞15

“我能召集更多村民

你们能上门服务吗”

今年年初,受疫情管控和连续雨雪天气影响,浙江省杭州市街头采血接连受阻。好在农村团体献血模式派上用场,献血车又一次来到了杭州市富阳区银湖街道。


献血车如何开进了银湖街道?这要从疫情之初说起。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一时间街头人流骤减,以人流量为采血基础的献血点设置近乎失效,多地血液库存趋紧。浙江省血液中心护士在拨打应急招募电话时,筛选到一位曾献血12次的固定献血者马国荣。被问及近期能否参与无偿献血,马国荣没二话,只提了一个问题:“我能召集更多村民,你们能上门服务吗?”

原来,马国荣是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银湖街道洪庄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放下电话,马国荣就以微信接龙的形式向村民们发起了献血倡议。“微信‘叮叮叮’响个不停,拿起手机,发现我的名字后面跟了一长串名字。”马国荣说。

一番协调和筹备后,2020年2月14日,挂有“疫情无情人有情,无偿献血显真情”横幅的献血车开进了洪庄村。在网格员的有序组织下,所有献血村民戴好口罩,按20分钟一批、5~6人一组,分时分组参与献血。采血现场设置隔离带,以确保献血村民之间保持安全距离。

“我是第一棒,第一次献血的村民见我从容淡定,也不再有顾虑了。”马国荣回忆,当日洪庄村共有57名村民参与献血。“献血前一天,经营着一家花坊的吴老板连夜包装了数十束鲜花送到村委,希望献给村里的热血英雄。”

有了洪庄村的先行先试,银湖街道农村团体献血模式应运而生。此后,银湖街道唐家坞村、坑西村、杜墓村、大地村、千家村纷纷仿照洪庄村开展了团体献血活动。

“不上前线,我们就在后方做好保障。”马国荣告诉记者,这场接力献血的背后有段不为人知的故事。2017年,洪庄村一名村民因遭遇交通事故被送往富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抢救。得知该村民需要输注大量血液,马国荣第一时间号召全村献血。“这一次团体献血,在洪庄村村民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使村民明白了血液对于生命的意义。”


“我的老同学都在治病救人

我献血同样可以救人”

年5月,江西省上饶市突发疫情,部分区域实行静态管理。一通无偿献血应急招募电话,让居家数日的吴亲武瞬间打起精神。“一名AB型白血病患者病情危重,需要紧急输血,您明天能不能来血站捐献血小板?”吴亲武当即应下,并与社区沟通,获得外出批准。


谁想到,次日管控措施升级,他刚走到小区门口就被拦下。“患者如果不能及时输血,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吴亲武心急如焚,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也要赶到血站。此时,上饶市中心血站也在竭力疏通危重患者的救治通道。经多方协商,吴亲武争取到2个小时的外出时间,迅即驱车前往血站,成功捐献血小板。最终,患者成功输注2个单位血小板,脱离险境。

“捐献热血,分享生命”,这件事,吴亲武一做就是10余年。多年前,吴亲武邂逅了一辆献血车,从此开始献血。近3年来,他每月捐献两次血小板。吴亲武告诉记者,从部队退伍前他视军令如山,而现在应急招募电话就是自己的“军令”。

石鲁初次献血时已近花甲之年。“感觉自己有点‘大器晚成’。”石鲁说,自己曾有个心愿:60岁前捐献全血1万毫升。60周岁是石鲁所在的广州市的法定献血年龄上限,《广州市献血管理规定》提倡18周岁至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既往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主动要求再次献血的,年龄可延长至60周岁。

“眼看60岁将近,我必须加速达成心愿。”石鲁回忆,2020年2月,受疫情影响,广州市血液采集处于艰难时刻,他瞒着家人报名参加了一场由广州市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服务队发起的无偿献血活动。“我是学医出身,懂得自我防护。”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的石鲁,心底一直有着未能从医的遗憾,“我的老同学都在治病救人,我献血同样可以救人”。

今年5月,石鲁完成法定献血年龄内最后一次献血,累计献全血10600毫升。“我有了新的心愿,听说海南省法定献血年龄延长至65周岁,有机会我要到那里献血!”石鲁笑着说。


“一个人N次献血

比不上N个人一次献血”

“1996年,母亲得了一场病,先后输注1600毫升血液,才转危为安。”谈及自己的献血初心,李梦涛坦言,无从得知恩人的姓名,索性以同样的方式回馈社会。“自此,无偿献血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成就了我生活的仪式感。我将第100次献血作为礼物,庆祝孩子的降生。”

往后,李梦涛渐渐意识到“一个人N次献血,比不上N个人一次献血”。于是,他转而投身无偿献血宣传,号召更多人加入这股红色力量。闲暇时,他骑着一辆红旗飘扬的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旗帜上的两句口号引得不少路人围观——“捐献可以再生的血液,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人们向我打听献血途径,手里的宣传单一下午就没剩几张了。”李梦涛说。

2020年,李梦涛所生活的武汉市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战“疫”岁月。“我有定期浏览献血光荣榜的习惯。”李梦涛回忆,“在那之前,献血者多在大几百名,封控期间因出行受限,献血者仅有数十名。”李梦涛坐不住了,他申请开具通行证,多次前往武汉血液中心捐献血小板。与此同时,他的无偿献血号召频频出现在微信群里、朋友圈里。“特殊时期再跑到人群中去显然是行不通了,宣传招募得由线下转为线上。”李梦涛告诉记者,这期间,很多微信好友在听闻他的献血经历后,成为了固定献血者。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宣传阵地变了,宣传手段变了,曾向路人派发的宣传单也被电子宣传页所替代,而不变的是,一呼百应的互助氛围。李梦涛说,如今微信群里的热烈气氛总让他回想起许多年前被路人围观时的情景。“人的快乐源于被需要,被家人需要,被他人需要,被社会需要。无偿献血让每一位健康、适龄公民都有机会享受这份快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手机网站
扫描访问手机网
领导信箱
智能问答
关闭